Product-工具类App商业化思考

马斯洛需求层次,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层。

分别是:

  • 生理需求,涵盖吃穿住行
  • 安全需求,人身、健康、财产等安全需求
  • 社交需求,情感和归属的需求
  • 尊重需求,自尊和他人的尊重
  • 自我实现需求,实现自身的理想、抱负

需求的刚需程度从上往下递减,实现难度反之递增。而工具类的App的出发点其实都是满足上述的某种需求。但由于工具类App容易被复制,所以,一些成功的工具类App都是具备了一定的资源或者技术壁垒,依托于该壁垒提供功能,积累用户,当用户达到一定量时,再进行商业化尝试,实现流量变现。

例子一:微信

微信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即时通讯功能的工具类应用,但由于即时通讯本身自带着社交的基因,满足了“社交需求”,所以,微信延伸出了“朋友圈”这一私密社区,并最终通过不定时的信息流推送广告的方式实现了商业变现。由于“朋友圈”本身属于强时效性的产品,所以,用户粘性很高,商业价值也相应地水涨船高。

例子二:百度地图

百度地图本身是一款提供导航服务的工具类应用,解决了“行“的“生理需求”,其商业变现的途径也是围绕着”行“来开展的,大致分为以下几类:

  • 积分商城:用户通过百度地图出行可以获得积分,积分可以兑换一定的商品,增强用户粘性,从其他途径获利来提供商品;
  • 团购业务:获取用户的POI信息,并进行团购信息的推送,商业主提成;
  • 预订业务:用户通过百度地图直接进行机票、酒店等预订,商业主提成。

相比于微信,百度地图出行本身是强时效性功能,但是其商业变现的途径都非强时效性,所以,用户粘性不高,商业价值变现也较为困难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百度地图在近期推出了”一路同行“的功能,用户可以在使用百度地图时,建立群组,并共享彼此的实时位置信息,同时还能向群组发送文字、语音等信息,无疑是为了提升其社交属性,增强其时效性。

例子三:滴滴出行

滴滴初期由于资源和技术壁垒较低,选择通过对用户和司机的双向补贴,来积累用户,并压榨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。等到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,建立了足够的用户和司机的资源壁垒后,开始摸索商业化的变现道路。目前来看,主要途径如下:

  • 积分商城:类似百度地图,用于提升用户粘性;
  • 客单提成:虽然滴滴解决了一部分用户的叫车难问题,但是城市里车少人多这个根本的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,所以,利用出行急的心理特性,滴滴引入了”加价“这个策略。用户给单次出行加价,滴滴从中提成;
  • 延后结算:类似余额宝的三天策略,用户的付款进入滴滴的账户后,并不是实时给到司机,而是一个星期结算一次,这个空余的时间,大量的沉淀基金可以用于投资等商业行为;
  • 扩展业务:除了出租车、快车,滴滴的业务扩展很快,已经有专车和班车等新业务,专车的客单价较高,客户的付费能力较强,相应的客单提成也更高。班车对于大城市的上班族需求很大,可以为上班族对应的公司提供班车服务从而盈利。

滴滴相较于微信,并不具备社交属性,与百度地图较为相似,都是解决”行“的时效性需求。其后续商业模式,客单提成、延后结算、拓展业务都具备时效属性,商业价值变现已可预见。

例子四:CarLife

CarLife是百度推出的一款车联网解决方案,主要功能在于将手机和汽车的中控台连接起来,手机作为实时更新的服务端,汽车中控台作为可操作的客户端。CarLife本质也是一款工具类应用,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基于百度地图提供导航服务,同时提供便利的通话服务和高品质的音乐享受。

基于CarLife的核心元素是导航,解决的也是“行”的需求,其商业化道路也可以参考百度地图和滴滴出行,途径如下:

  • 核心功能:按量收费,集成的车辆每卖一辆收一元
  • 积分商城:类似百度地图,用于提升用户粘性;
  • 团购业务:获取用户的POI信息,并进行团购信息的推送,商业主提成;
  • 预订业务:用户通过CarLife直接进行保养、洗车等预订,商业主提成;
  • 延后结算:搭建支付体系,沉淀用户资金,延后结算给商户;
  • 扩展业务:逐渐分离出付费能力和意愿更强的高价值用户,提供专属的VIP服务。

对于扩展业务,可以往更高层次的人类需求角度思考:

  • 安全需求:车险业务、高质量的上门服务业务等;
  • 社交需求:为同是奔驰的车主搭建互相认识的渠道等;
  • 尊重需求:女车主可以获取男车主的虚拟礼物馈赠,男车主根据自身车型获得其他男车主的尊重等;
  • 自我实现需求:个性化元素太强,暂不考虑。

另外一种思路,如果从量的角度出发,是否可以考虑做成具备映射能力的通用SDK,在此基础上,通过对集成SDK的开发商进行计次收费。

CarLife商业化道路,依然任道而道远。